最新消息

醫師衛教

疫情衝擊下的癌症警報!大腸癌篩檢驟減!

梁程超 副院長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日前在個人臉書表示新冠疫情已進入第三年,防疫措施也成為疫情的信息佔據所有注目的焦點,但是「很多非傳染性的重大傷病是沒有假期,其發生和進展並没有停止。」以癌症而言,原本可透過篩檢而早期發現的乳癌、大腸癌及子宮頸癌,因為疫情延誤,而導致死亡增加。

並且指出疫情前台灣透過良好的篩檢計劃,已經成功降低參與篩檢新國病的大腸癌受檢者死亡率35%,但是疫情的發生,減少2成的篩檢量(約29萬人),糞便陽性轉介減少一萬八千人,意謂每年減少進行性腺瘤5,000人,大腸癌1,000人!更心疼的是2020較2019嚴重,2021又較2020厲害,2021年糞便陽性轉介率只有6成。台大醫院有研究早就指出,只要延遲超過六個月,進行性大腸癌風險增加30%,延遲超過一年,死亡率即明顯上升

依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蟬聯14年為癌症發生排名第一,換算下來每3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指出近年國人飲食西化、飲食較精緻、愛吃高油脂食物都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除此之外,50歲以上族群、肥胖、抽菸、飲酒、有大腸癌家族病史者或是曾有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都是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

梁程超醫師指出其中「肥胖」這項危險因子,已佔據國人大多數人當中。根據國健署調查2016~2019年成人過重或肥胖率高達47.9%,肥胖盛行率正不斷攀升,大腸癌發生率也相對提高。近年也因疫情關係,大多數人轉為居家辦公,並減少外出降低感染機率,因此活動量大幅減少,導致有不少人也出現「疫情性肥胖」的狀況,無形中也默默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梁程超醫師呼籲民眾可多多利用由國民健康署提供的糞便潛血檢查,年齡50~74歲的民眾,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篩檢,是種安全、簡單又精準的篩檢工具,還能避免在疫情期間進出醫療院所可能增加的染疫風險。但若檢查發生異常,後續一定要接受進一步大腸內視鏡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則建議主動提早安排自費大腸內視鏡檢查,從腺瘤性瘜肉進展到大腸癌的時間約5~10年,如果能提前檢查出腸內瘜肉的生長,並在瘜肉演變成腫瘤前切除,就能有效預防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