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醫師衛教

大腸鏡檢查多久做一次才剛好,沒異常就不用再檢查了嗎?

梁程超 副院長

圖片來源:Freepik

38歲湯小姐,家中有大腸癌家族史,外加有抽菸的習慣、工作上也時常需要喝酒應酬,這樣的因素條件,身邊的親友都提醒她要注意發生大腸癌機率會比一般人還高。今年,她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也將大腸內視鏡檢查加入檢查項目。在大腸鏡檢查時,為他操作檢查的醫師發現一顆瘜肉,在檢查過程中同時將瘜肉切除並送病理檢驗,後續檢驗報告指出該瘜肉為管狀腺瘤併低度分化不良,醫師建議她最好隔一年就該再進行大腸鏡檢查追蹤,才能有較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雖然透過這次檢查發現了有高度癌化風險的進行性瘜肉,並且也提早將這顆尚未癌化的瘜肉一併切除,就可防止大腸癌發生。但,湯小姐心中仍有不少疑問,她聽聞過親友做過大腸鏡檢查經驗,同樣是有發現瘜肉,為何親友的醫師建議可於1-3年安排大腸鏡即可,自己卻被建議1年後就要再大腸鏡追蹤?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說明大腸鏡的檢後建議追蹤頻率,會依照當次的檢查結果作為依據而不有不同時間的建議,包括:觀看瘜肉大小、病理診斷、清腸程度。以湯小姐的案例來看,由於家中有大腸癌病史,加上有抽菸、喝酒的不良生活習慣,這3個條件讓她成為大腸癌高危險族群,提早安排腸鏡檢查是預防大腸癌發生的最好方法;檢後發現的管狀腺瘤併低度分化不良,就是大腸癌的癌前病灶,也代表著湯小姐為罹患大腸癌高風險者,因此建議檢後一年需再安排大腸鏡追蹤。

大致上來說,要間隔多久再做大腸鏡?情況可分成3種,可參考下方整理表格:

梁程超醫師指出大腸癌在台灣的發生率已經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在台灣主要的大腸癌篩檢方式有兩種:一是50-74歲民眾,接受國健署推行的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其二為直接接受大腸鏡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已證實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若檢查為陽性者務必接受進一步大腸鏡檢查,根據統計每20位陽性受檢者中,就會有一位被確診為大腸癌。

雖然大腸內視鏡檢查為侵入式,會造成部分民眾擔心檢查過程中的不適感,而拒絕安排檢查,梁程超醫師建議可自費做無痛舒眠大腸鏡檢查,過程舒適,輕鬆睡一覺檢查就可完成。大腸鏡是利用內視鏡直接去觀察大腸內層黏膜變化,病灶偵測敏感性高,可以有效發現微小瘜肉與癌前病灶,並可在檢查的當下,針對有疑問的病灶,直接進行組織切片、切除,是一項兼具診斷與治療的檢查。(20230524)

🔗點選觀看更多健康檢查專案套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