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約1萬2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肝癌為我國主要十大死亡癌症第二名,且與肺癌已經連續42年排名前2名。事實上,根據衛福部的歷年統計肝癌的發生率有逐年降低的趨勢,但為何肝癌的死亡率卻居高不下?
腫瘤初期發生時,甚至進展到中期,幾乎沒有症狀
其中的原因,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解釋,由於肝臟內部實質沒有痛感神經,在腫瘤初期發生時,甚至是再進展到中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症狀。但是當腫瘤大到一定程度壓迫到肝臟表面包膜,由於肝臟包膜內含有豐富的痛覺神經,當肝包膜神經受到刺激時就會產生疼痛感。
另外,若是侵犯至鄰近器官也可能會有症狀發生,例如:腹部腫塊、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噁心嘔吐、易感疲倦、黃疸等。但要注意的是,當發生症狀經就醫診斷者,有很多都是癌症晚期,平均僅剩3~6個月的存活時間,死亡率相當高。
整體而言,肝癌的預後不佳,即使在肝癌初期就已發現,也有能因經過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臟已發生肝硬化也會導致治療選擇上的困難。要如何對抗肝癌的死亡威脅,梁程超表示,只有依靠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及遠離危險因子。
定期健康檢查及遠離危險因子來預防
在台灣,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是慢性B型及C型病毒性肝炎,另外還有過量飲酒造成的酒精性肝炎、抽菸、食用被黃鞠毒素污染的穀物、肥胖、暴露特定的化學物質或遺傳性代謝疾病等都是肝癌的危險因子。
其中,B肝、C肝的患者務必要定期追蹤,並且評估抗病毒藥物之治療,避免讓肝炎惡化成肝硬化及肝癌。梁程超特別提醒,近年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飲食西化,國人肥胖盛行率增高及代謝症候群發生率持續增加,需注意脂肪肝、高血糖及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這些也是肝癌背後的危險指標。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是預防肝病變的關鍵動作,可利用抽血結合影像檢查為肝臟做好初步防守。血液檢驗中的天門冬胺酸轉胺酶GOT/丙胺酸轉胺酶GPT可檢視肝臟是否有發炎狀況、甲型胎兒蛋白AFP可以作為肝癌的腫瘤標記。腹部超音波是觀察肝臟健康狀態最簡單快速的方式,若發現肝臟可疑陰影,可搭配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施打肝細胞特定性顯影劑的檢查做鑒別診斷,並可補足超音波掃描找不到的可疑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