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我前面的呂小姐今年剛滿50歲,一直有腹痛不適問題且有貧血症狀,對於自己的健康雖有疑問,但因害怕腸胃內視鏡檢查的不適感,遲遲不願面對。經親友建議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無痛舒眠腸胃鏡檢查,檢查結果驚見一處已明顯病變並發展成3公分大小的腫瘤,經切片病理檢驗後確認為惡性腫瘤,後經臨床專科醫師確診為大腸癌第三期,需進一步接受外科手術及化療治療。
遠離大腸癌 均衡飲食很重要!
「我是一個媽媽,愛吃肉,不愛吃蔬菜、水果,也不愛喝水,真的是一個最錯誤的示範!」在與醫師諮詢過程中,得知呂小姐在飲食上有不好的習慣,只吃自己愛吃的。
長期偏愛吃高熱量、燒烤、油炸食物、紅肉吃太多、不愛吃蔬果、水喝太少等不良飲食習慣,都是誘發大腸癌的因素。人體所需的纖維素大多依靠蔬菜水果,纖維素在腸道中不可溶解而且有保水性可促進大腸蠕動,將糞便排出。糞便中的水分隨著停留在腸道的時間越久被吸收越多,導致糞便變乾變硬且難以排出。當糞便停留越久,容易對腸道造成傷害,提高罹患大腸癌的機率。
糞便潛血檢查反應陽性 一定就是大腸癌?
日前衛福部國健署公布2017年國人癌症發生統計,統計顯示「大腸癌」再度成為國人罹癌之冠,並已連續12年排行於癌症發生首位。統計報告指出國人有16,408人罹患大腸癌,比2016年多出1,034人。
大腸癌的篩檢方式有:糞便潛血檢查(女性檢查應避開生理期)、全大腸內視鏡檢查。 目前政府提供50~75歲民眾,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是種簡單又方便的篩檢方式,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表示糞便有潛血反應不一定就是大腸癌,陽性反應者不需太過緊張,但一定要進一步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其原因有很多種,如:痔瘡、消化道潰瘍、瘜肉等。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篩檢資料庫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陽性的民眾,後續進一步檢查,60%確診是癌前病變(腺瘤性瘜肉)及大腸癌、25%為痔瘡、15%為潰瘍出血及其他。因此糞便潛血呈現陽性反應的民眾,後續應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可能發生的大腸癌病灶。糞便潛血陽性者進一步再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其中有一半以上發現有腺瘤性瘜肉,其中約有3~4%是大腸癌。只要將腺瘤性瘜肉切除,可以降低高達90%的大腸癌發生率,有很高的比例是屬於治癒率高的零期至二期大腸癌。
由於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後,且初期無任何明顯症狀。民眾在50歲開始,可安排國健署所提供的每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有異常,後續需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若有不均衡飲食(高油、低纖、高熱量、愛吃紅肉、燒烤、加工肉類等)、無運動習慣、有抽菸習慣或經常喝酒等,屬大腸癌的危險族群。建議民眾可提前至40歲開始,每2~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